在国庆假期即将到来之际,安宁石江学校小学部美术教室传来泥片拍击的声音。云南工程职业学院设计艺术专业群师生团队带着精心准备的陶艺工具和材料,为30余名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美育体验课——“安宁窑”云南青花瓷器非遗文化浸润活动。
非遗传承,从校园起步
本次活动是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深入贯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的具体实践。学院充分发挥设计艺术专业群的优势,将安宁窑恢复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项目。“让非遗走进校园,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本土非遗在传承中能在孩子们心中扎下种子,才是让这项技艺活起来的第一步。”活动负责人陈叙彰副教授表示,选择小学作为非遗传播的首站,是基于美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
安宁窑作为明代初期就开始烧制的重要民窑,位于安宁德滋村,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断烧。其特色在于采用云南本土青花装饰土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理论实践交融、美育浸润
活动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体验两个环节。在理论部分,学院师生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为小学生们介绍了陶瓷发展历史,特别着重阐述了安宁窑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停烧,又是如何在吴白雨教授的带领下,由恢复小组重新还原复烧。
“陶瓷是泥土的艺术,更是生命的艺术。”仕如玉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了从泥土到精美瓷器的蜕变过程,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
实践环节中,在我校设计艺术类专业群哥哥姐姐们的指导下,小学生们亲身体验了非遗泥片成型工艺。孩子们认真揉泥、拍片、塑形、粘接,每一步都做得有模有样。
产教融合,人才多元培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的指导团队中担任助教老师的正是安宁窑恢复小组学生成员——赵德松、王美彦、杨总、周杰,他们也是我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这些学生在吴白雨教授的名家工作室中,不仅学习了传统陶瓷技艺,更参与了安宁窑工艺恢复的全过程。此次走进小学校园,是他们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的第一次尝试。
“通过教别人,可以让自己对技艺的理解更加深刻。”恢复小组成员赵德松表示,教学相长的过程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校际协同,创新在地发展
安宁石江学校李超老师认为,这种高校与中小学联动的美育模式非常值得推广。“高校有专业的师资和资源,完整的工艺流程,全套的生产加工设备,中小学有迫切的美育需求,二者结合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
活动现场,小学生们展示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一块块普通的陶泥在他们手中逐渐变成了一件件充满童趣的陶艺作品,虽然稚嫩,却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学校教学工作部部长刘芳副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这类校际合作,将更多非遗项目以适合青少年接受的方式带进校园,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这次活动不仅让小学生们亲身体验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展现了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云南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高校与中小学的这次牵手,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非遗进校园,传承在路上,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